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网站!
所内新闻
首页 > 所内动态 >所内新闻
珠芽魔芋新品种及林下栽培技术推介会在景谷举行
作者:苏晓霞2022年08月11日点击数:3048

为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在云南魔芋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深入推进“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科技助力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8月6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在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益智乡举办 “珠芽魔芋新品种和林下栽培技术成果推介会”“暨景谷县魔芋产业农科服务团现场交流会”。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临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景谷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景谷县林业和草原局、景谷县乡村振兴局、景谷县益智乡党委和政府等单位主要领导及来自全省魔芋种植、加工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所长、景谷县魔芋产业农科服务团团长丁铭就“珠芽魔芋新品种及林下栽培技术”成果向与会来宾进行了推介。

近年来由于橡胶、核桃等经济林收益较低,导致部分经济林地疏于管理,产值产量不断下降,甚至出现毁林发展其它产业的现象。通过林下特色产业研发和集成示范,加强对当前低收益经济林的持续绿色发展,对经济林产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景谷县根据当地林地产业情况和气候条件,瞄准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魔芋产业,大力发展林下魔芋种植。但由于魔芋栽培种混杂、优质品种匮乏、种芋质量不高、绿色高效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卡脖子”关键技术不足,导致林下魔芋收益不高,发展迟缓,加工企业原料数量和质量均得不到保障,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面临困境。

为解决当下困境,2015年来在我院景谷驻村工作队、省基层专家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服务项目的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景谷兴迈农业有限公司与和景谷惠民橡胶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与专业科研团队的“科技全程服务”产业合作模式。针对我省热带及亚热带环境气候情况,引进东南亚弥勒魔芋种,通过系统选育获得适宜在我省普洱、版纳、临沧等热带雨林气候的的珠芽魔芋新品种,该类品种非常适宜在云南南部的高温多雨地区种植,且较花魔芋、白魔芋具有耐热、耐水、耐病、高繁殖率、根系发达、地下球茎生长迅速和产量高的特点。

生物所与合作方一同,在加强对热区珠芽魔芋健康种子种芋繁育体系建设,林下优良品种筛选,林下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及产品品质提升等关键技术开展了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服务和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地方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乡村振兴。2019年以来,选育的珠芽魔芋新品种“兴迈4”、“兴迈6”和“云弥5”在我省适宜区域推广种植4.1万余亩,目前景谷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珠芽魔芋种芋种植基地之一。 

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副会长、省农科院生物所专家王玲研究员,多年来潜心于魔芋相关研究,即使已经退休,但任然心系云南魔芋产业发展,常年奔波在省内各魔芋产区,为种植户“传道受业解惑”。本次交流会,她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全球全国全省魔芋产业发展情况,特表强调魔芋品种选择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跟风,肯定了景谷县魔芋发展定位与成绩。

与会人员还到景谷兴迈农业有限公司林下珠芽魔芋种植示范基地、魔芋种源生产基地和商品芋加工厂进行现场观摩。公司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企业”和“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建设单位,到2022年公司累计投入基地建设资金2700多万元,选育基地50亩、林下魔芋示范基地380多亩、农资经营服务部1个、益智乡老集镇育苗大棚5个、魔芋加工厂1个、标准化生产线1条、品种鉴定3个、注册商标3个。2021年建成投产以来,加工鲜魔芋3300多吨,产魔芋精粉270多吨、产值1600多万元。在2022年6月15日取得魔芋原料和魔芋精粉两个产品有机转换认证证书。已经完成珠芽魔芋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林下标准化示范种植商品芋到收购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布局。

此次会议通过现场观摩讲解、新品种和集成技术推介,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热区林下珠芽魔芋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所做工作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地方政府、农业部门和林业部门的认可,应副县长希望省农科院与景谷继魔芋之后其他产业能更加深入合作,支持景谷县农业产业发展。

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激发了种植户种植珠芽魔芋的热情,增强了地方发展魔芋产业的信心。同时,也为我省热区经济林、商品林等林下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产品和新技术,坚定了林下魔芋特色产业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心,成为热区经济林产业结构优化的样榜。(审核:丁铭)

 

珠芽魔芋“兴迈4”、“兴迈6”和“云弥5”品种鉴定证书

 

珠芽魔芋林下种植

 

珠芽魔芋实生籽繁育

 

景谷兴迈农业有限公司魔芋加工厂

 

景谷县魔芋产业农科服务团现场交流会

 

微信二维码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滇ICP备130007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