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网站!
所内新闻
首页 > 所内动态 >所内新闻
着力加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站对接,扎实推进体系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
作者:罗红梅2023年03月15日点击数:3458

2023年3月6至11日,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黑木耳栽培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张介驰研究员应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邀请,与昆明综合试验站站长李树红研究员、团队成员罗红梅高级实验师、何俊和相关县食用菌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食用菌产业技术服务工作队,先后到云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优势县文山州富宁县、广南县和丽江市永胜县进行产业调研和技术指导。

食用菌产业技术服务工作队采用实地调研与座谈交流的方式开展产业帮扶。工作队在入户、村、合作社和企业实地调研中,针对企业菌包生产过程中环境控制,张介驰研究员提出专人管理、定岗定责,把好菌包培养的“严”字关,进一步提高菌包培育质量,为后期的栽培打好基础。在栽培现场,针对出耳耳根大现象,张介驰研究员建议耳农和管理人员,要加强通风,增加吊棚内氧气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浓度,解决耳根大问题,提高耳片的质量;针对菌棒憋芽现象,张介驰研究员建议适当加大浇水量和频率,增加菌棒表面和小环境湿度,诱导耳芽向外生长,降低憋芽率,提高出耳率和产量。

实地调研指导后,工作队与各县相关主管部门和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黑木耳栽培岗位科学家张介驰研究员对云南利用低海拔地区冬春相对暖和、高海拔地区夏秋相对凉爽的气候资源禀赋,应用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提出的“设施化集中制棒 生态化分散耳”栽培模式,开展错季黑木耳栽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张介驰研究员建议,加强岗站对接和企业合作,对拟开展黑木耳栽培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温度变化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为依托云南特殊的立体气候资源禀赋,开展错季木耳栽培夯实基础,扎实推进云南错季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审核人:李树红)


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木耳采收和浇水管理


培养房内检查菌包质量


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木耳菌棒催芽管理


木耳吊棚内查看木耳长势和指导管理


在企业开展液体菌种生产技术指导

微信二维码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滇ICP备130007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