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网站!
所内新闻
首页 > 所内动态 >所内新闻
刘旭院士一行莅临我省西双版纳州开展全国第三次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调研指导
作者:周国雁2022年11月15日点击数:5169

   为加强云南省第三次农作物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深入了解普查与系统调查进展情况,2022年11月7日至11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刘旭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高爱农研究员等一行到我省西双版纳州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调研指导。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现场交流等方式,了解我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进展情况及实地收集当地优异资源。云南省普查办省农科院原副院长戴陆园研究员、院科研处杨雅云副处长、生物所所长丁铭研究员及周国雁副研究员全程陪同调研。

本次调研第一站为勐腊县磨憨镇,该镇与老挝接壤,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还有橡胶、茶叶、蔬菜等经济作物。刘院士一行重点调研了龙潭村委会与尚岗村委会水稻、豆类、黄瓜、大蒜等地方品种资源情况,并与农户交流了品种由来、品种收集与种植经验,深入挖掘当地农作物种质资源及其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其中在龙潭村收集获得的一份水稻资源,已在当地种植年代久远、口感好、具有较强适应性、抗病性,一直被村民世代种植,但从未被命名,在村民的强烈诉求下,刘旭院士为这份当地宝贵的水稻材料取名为“龙香旱谷”。每份资源都有自己的故事,挖掘资源故事,为开发利用好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调研第二站赴勐海县调研国家野生稻资源圃及国家作物种质勐海大叶茶树资源圃。我院王继华院长、勐海县王东副县长、茶叶所申时全书记等全程陪同。国家野生稻资源圃负责人、生物所副所长程在全研究员汇报了国家野生稻资源圃的关于野生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等情况。目前勐海基地、元江基地、昆明温室已有来自云南及其他省区和国外野生稻资源近2000份左右保存,按照中长期计划与目标,该圃野生稻种质资源种类、居群等保存数量将成为全国第一位、全球第二位,达到5000余份。同时还具备野生稻资源鉴定、评价、基因挖掘和种质创新的功能,成为国家高原野生稻创新研究中心之一。国家作物种质勐海大叶茶树资源圃始建于1983年,2012年经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资源圃。茶叶所书记申时全、资源圃李友勇副研究员汇报了该资源圃的建设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该圃共保存茶树资源3480多份,包含有25个种3个变种,是保存大叶茶资源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世界茶树基因库。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筛选发掘出一批优异的种质资源、选育出一批茶树良种,获各类奖项23项。刘旭院士对我院两个保存圃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有资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资源深度鉴定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也显著提升。随后又前往“中国普洱茶第一村老班章”调研,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前几年老班章茶王树过度开采,导致其枯枝越来越多,而且产量也越来越少,为了以后世世代代能够传承下去,刘旭院士指出“应采取保护性采摘”,这也与云南茶业保护开发理念不谋而合。资源保护功在当代、立在千秋,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现存有大面积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也是古茶树遗产存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古茶树是大自然赋予、祖先留下的珍稀资源,具有文化、生态、经济等多重价值,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应加强重视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

调研过程中专家组还对我省资源普查工作中资源的相关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此次普查截止目前云南共征集农作物资源7000余份,但存在有些资源无法提交至国家库圃的情况,如一些低海拔果树资源因缺少相对应的资源圃,资源无法提交,针对这一问题,刘院士及高爱农老师根据实际情况也提出应对方案解决,并且刘院士要求此次普查工作要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也给云南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微信二维码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滇ICP备130007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