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网站!
所内新闻
首页 > 所内动态 >所内新闻
云南省州县科研单位联合调查疣粒野生稻发现新居群
作者:殷富有2022年09月05日点击数:2931

野生稻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野生稻遗传资源对中国的水稻育种、生产和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农业农村部云南国家高原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的工作需求,以及农业农村部云南国家高原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云南省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云南省野生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工作需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元江县乡村产业发展中心3家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于2022年8月22-27日开展云南省景洪市疣粒野生稻种质资源收集工作,由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副所长、研究员程在全博士带队,生物所殷富有副研究员、张敦宇副研究员,加上研究生熊子璇,以及西双版纳州农科所李俊推广研究员、王丽云助理研究员,元江县乡村产业发展中心杨顺发高级农艺师、李馨助理农艺师一行8人参与了此次调查。

野生稻的典型生活环境是湿地,勐往乡地处勐海县东北部,东邻景洪市,东南连勐宋乡,南毗勐阿镇,西、北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接壤,东北角沿澜沧江与普洱市、景洪市隔江相望,灰塘村位于勐往乡东南边,距离勐往乡28公里。年平均气温20.5℃,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生态环境良好,植被丰富,环境适合野生稻生长。

8月26日早,调查队员8人分乘2辆车前往从勐海县城出发,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蜿蜒山路后到达勐往乡,由于刚下过大雨且山体面积较大,道路泥泞湿滑,到达时已是下午三点,在一座深山新发现野生稻居群。为了节省时间,调查队决定兵分两路进行野生稻的采集。一队由程在全研究员带队沿蜿蜒小路进行搜寻,另一队由李俊老师带领爬山坡进行搜寻。这里山高,坡陡,主要以杂林和竹林为主,以红壤土为主,坡面主要是山梁子和箐沟,该疣粒野生稻居群在海拔771.5米的山坡,大约每隔10米就可以发现一株野生稻。调查组将具有代表性的疣粒野生稻植株采集下来,保留部分原生土,单株保存并做好标记,此次共采集代表性疣粒野生稻38株。此次新发现的疣粒野生稻居群较大,前山后山,坡地面积近百亩,均有分布。次日上午,调查队员从采集的疣粒野生稻植株中取出6株移栽到勐海县国家高原野生稻种质资源圃进行异地集中保护。其余带回昆明资源圃进行集中保护。

   野生稻的价值不仅仅是提供杂交水稻的亲本,它还可以为我们提供现代水稻育种和生物技术利用的特异性状。野生稻被证实含有大量的抗虫、抗病基因资源,例如:对稻飞虱、黑尾叶蝉和稻瘿(yǐng)蚊等害虫的抗性,对白叶枯病、稻瘟病和纹枯病等病害的抗性,对干旱、淹浸、寒冻和土壤酸碱性等不良环境的耐受性等。野生稻这些优秀的基因,未来在应对水稻稳产高产的挑战中具有重要价值。(程在全)


微信二维码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滇ICP备130007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