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网站!
所内新闻
首页 > 所内动态 >所内新闻
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官员莅临指导云南省水稻等重要地方品种保护和利用项目
作者:王斌2023年09月13日点击数:3072
    金秋九月,时值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的“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号:GCP/CPR/061/GFF)”项目——云南省水稻等重要地方品种保护和利用示范中期阶段,2023年9月10日—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项目技术官员周波博士、姚春生博士和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张宗文博士一行3人于到云南元江项目点实地调研评估,并在省农科院生物所召开项目调研座谈会。

    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的宗旨是通过地方品种保护的激励机制示范与推广、政策制度完善、宣传和能力建设等活动,增加传统品种市场附加值,促进农民参与式保护地方品种多样性主流化及产品开发与推广,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民生计等。9月10日上午,FAO项目技术官员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所GEF项目组成员戴陆园研究员、杨雅云副所长的陪同下抵达元江县调研。元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元江县委书记瓦庆超、副县长刘梦萍,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建国、副局长白德章,羊街乡党委书记李永强、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杨勇等各级领导全程参与了本次调研和座谈。首先,参观了哈尼山寨餐馆内项目组设计制作的蚂蚱谷、红河紫谷等项目相关的宣传画册和展品。根据项目前期调研情况,项目组了解到当地少数民族餐馆具有人流量大、更是消费地方稻米宣传民族传统的重要场所,结合项目的要求并征得哈尼山寨的同意后,在哈尼餐馆挂设了GEF项目内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科普、哈尼族梯田文化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棕扇舞等宣传照片和展板,以及蚂蚱谷和红河紫谷相关产品的宣传展示,初步打造了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模式示范点。


    下午,三位专家实地到羊街乡坝木村观景台参观了项目示范牌及位于阿郎邦克梯田的蚂蚱谷和红河紫谷示范种植区,杨雅云副所长对GEF项目总体实施情况作了介绍,坝木村委会主任龙保宇对两个水稻地方品种种植示范、稻田养鱼、销售情况等进行了介绍,并参观了阿郎邦克村集体公司展销的两个地方品种制作的米线、糍粑等米制品,农民田间学校的挂牌会议室。随后组织当地农户就GEF项目的开展情况以及意见建议等进行了座谈。在座的专家领导围绕如何全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加强元江县地方稻品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传承传统农耕文化,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不断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进行了深入研讨。FAO官员希望元江县以“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为契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梯田保护和开发,以乡村振兴以及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按照有机农业的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标准化农田建设、灌溉系统的完善、作物种植区域改造和病虫害防治,通过地方品种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带动更多当地特色农产品开发和价值链的提升,进一步增加附加值,实现“三农”事业同步发展、提升“三生”质量,努力把哈尼族群众世代传承的梯田遗产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把以蚂蚱谷和红河紫谷为代表的地方水稻品种加以传承、保护和延续。


    9月11日下午,FAO项目技术官员周波博士、姚春生博士和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张宗文博士,会同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张旗副处长、生物所副书记董廷伟及GEF项目组全体成员,在农科院就本次实地调研评估情况进行了交流座谈,为下一步更好地推进项目提出了宝贵意见。通过本次调研对当地农民参与保护与发展利用地方品种的意识和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国起源的水稻品种的农家保护和利用能够更可持续的促进和保护起源于我们中国的作物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可持续的保护了哈尼族千年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以及梯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中国起源作物地方品种基因多样性作为保障现代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来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审核:董廷伟)


微信二维码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滇ICP备13000754号-1